化学中的三维大概是指化学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它是指一,知识与技能。二,过程与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第二,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新课程制定了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在试题中日益增多。 以文字材料为主体,图表材料明显增加。试题以文字材料、照片、折线图、数据表格、地图材料、文物图、历史遗迹等形式为载体,考查考生思维过程及对历史名词、现象、事件的本质认识。
和往年广东高考化学试题相比,2008年广东高考化学试题继续突出对中学化学主干知识的考查趋势,试题设计注重将“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体验性学习目标”这些三维目标有机整合在真实的问题情景中。全卷以高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载体,以能力和科学素养立意,对课程标准进行较全面地考查。
1、转化的浓度 2x x 2x 最终的浓度 0 0 ?(极值)假设向正方向(SO3)反应。
2、平衡的极值就是将化学方程式中的可逆号看作等号,将平衡时的数据全部变为反应物或全部变为生成物,就得到两个极值。本题中,平时时X、Y、Z三种物质的浓度依次为0.0.0.2,假设X、Y都变为Z,则X、Y的浓度都变为0,即最小值为0。
3、极值在化学等效平衡中指的是,将等号一边的物质尽可能地按照反应的最大限度转换成另一边的物质。这里的“最大限度”意味着考虑到反应可能存在过量,因为可逆反应无法完全转换。因此,极值表现了这种最大可能性。举个例子,假设有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A+B→C+D,其中A和B是反应物,C和D是生成物。
1、由于百分比和产量以及总量有关,所以总量的大小(分母)是起到决定作用的,有些时候,虽然平衡正向移动了,产物增加了,但是其百分含量却减少.可以列举很多实例,如加入大量反应物,在A+B=C中,计算C的百分含量,而A、B系数较小,C系数很大时等等一些情况,都会造成百分含量减小。
2、加压后你假设平衡不移动,百分含量不变,但是因为系数是2:1:2,平衡向着体积减小的方向进行,也就是正向移动。所以百分含量增加。另外,各物质的百分含量是在变化的,当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保持不变,但不意味着各物质的百分含量之比就等于系数之比。
3、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有很多:如压强、温度、浓度等(注意:催化剂不影响化学平衡,仅影响反应速率)。
1、其次,对于非水溶液中的反应,溶剂的浓度同样被视为常数,无需在平衡常数表达式中列出。在包含固体物质的反应中,由于固体的物质的量浓度对反应速率和平衡状态无影响,故固体的浓度在平衡常数表达式中无需表示。
2、设容器体积为一升,反应达平衡时消耗CHCO2的浓度0.1mol乘以80%(由图上1100度时读出平衡转化率是80%)等于0.08mol,生成的CO、H2均为0.16mol。即平衡时CHCO2有0.1mol,CO、H2 0.16mol。
3、对于标准平衡常数Kθ来说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对于气体,只能用分压表示,如果溶液,只能用浓度表示。所以只会有一个常数。对于实验平衡常数 如果是对于气体而言,存在浓度平衡常数和压强平衡常数等,二者计算出的结果一般情况下不同,除非反应前后气体的分子总数相等。
4、平衡常数指浓度可能会变化的产物浓度系数次方之积比上反应物浓度系数次方之积。注意是浓度可能变化的,如果浓度不会变化,就直接放在K中了,因为K表示的就是常数。如果某反应中只有固体或纯液体,没有气体或不是溶液中溶质反应,那么就无法用K表示了。有气体,同时也要固体、液体,那么只管气体。
5、既然平衡常数表现的是反应进行的程度,那为什么它只于温度有关?这个问题应从吉布斯亥姆霍斯公式来理解:G=—RTlnK 式中G为自由能变,K为平衡常数。在一个反应中G是恒定的,故K只与温度有关。
6、以CH3COOH===CH3COO- +H+为例,还可以写作CH3COOH +H2O===CH3COO- +H3O+ 加CH3COOH,加水,平衡都右移。(增大C,平衡向减小C的方向移动)所以反应物浓度越大,平衡向右移动。
1、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B的转化率降低,C项正确。纠错反馈:如果给出化学平衡方程式,在分析平衡图像时,要联系化学方程式。虽然看起来这是一个简单问题,但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不容易。
2、☆“定一议一”原则:可通过分析相同温度下不同压强时反应物A的转化率大小来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从而确定反应方程式中反应物与产物气体物质间的化学计量数的大小关系。
3、利用不同温度下的转化率-压强图像或不同压强下的转化率-温度图像,我们能判断反应的热效应与化学计量数关系。如分析相同温度下的不同压强时,压强增大导致转化率αA提升,说明平衡正向移动,正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
4、转化率(或百分含量)-时间-温度(或压强)图像 该图像展示了在不同温度或压强下,反应物的转化率α(或百分含量)与时间的关系。通过这些曲线,可以推断温度的高低、反应的热效应或压强的大小及气体物质间的化学计量数的关系。
5、“先拐先平,数值大”原则:先出现拐点的反应先达到平衡,先出现拐点的曲线表示温度较高或压强较大。在浓度―时间图像题中,要说明各平衡体系组分(或某一成分)在反应过程中的变化情况。注意各物质曲线的拐点(达平衡时刻)、各物质浓度变化的内在联系及比例是否符合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关系。